新闻中心

家庭影院音响中的专业名词和你所理解的是一回事吗

 2018年07月17日 来源:

家庭影院音响迷经常会将讨论的名词挂在嘴边,言谈之间总以为双方是讲相同的一件事,而事实上同一个名词往往有很大的定义出入。


空间感


在刚开始时只要喇叭放得有点距离,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左右两个喇叭的讯号是不一样的(也许这太容易了);动动喇叭或是为自己找个好位置后,似乎可以听出喇叭之间也有声音,而且这声音是从左喇叭连到右喇叭的,笔者把这种表现叫做「一维」的空间感。


如果把喇叭分得更开好不好呢?也许不错,这「一维」的空间感起码可以变宽点,但也可能拉得太开中间连不起来,出现一个大洞,这就有点可惜了:笔者的经验是这距离除了受房间的限制外,还有个「最佳」距离,可以让聆听者感受到最大的宽度;把左右两喇叭分得更开中间会有洞,摆近了宽度又缩水;如果到这个水平,我们就可以讨论「二维」的了。


坐在聆听点上看看,左右两喇叭是否对称?左右墙壁的反射情情况是不是差不多?两喇叭的角度如何?细调一番说不定会有「深度」的感觉出现。


现在听的可就不是长龙阵了,应该可以听出一个往喇叭后方延伸的「场」,这时便可以叫「二维」了。


「三维」?因为我们再往下追求的东西就不只是音场的厚度,而是整个音乐厅的空间感;这空间感不仅要找音场的坡度(管弦乐团在音乐厅里通常排列在阶梯状的舞台上,最后面的打击乐器比木管高些,而本营又比弦乐组高些……),还要找每一件乐器的高度(我就不相信大提琴发声时只有一个点出声,就连小提琴也是整支琴共鸣啊!),然后再去找整个音乐厅的侧墙、屋顶等等,这样才叫空间感。


层次感

前面讲空间感似乎说的都是音场外围,层次感可就要研究音场中各乐器的关系了。


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场深,这和前面说的「二维」意义有些出入;「二维」的音场是指在聆听处所能听到最远乐器的位置,如果拿管弦乐团来说,应该是指打击乐器位置;「场深」可就要再仔细听听乐团的第一排在那里,找出乐团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「距离」,就是场深了。


这样讲也许还不够清楚。有的系统听起来最后一排非常的深远,但第一排也同样地遥不可及,这种音场虽然深,但以场深(也有人称此为纵深)来说则是非常浅了,因为乐团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感觉上距离很近。有的系统听起来最后一排不算很深,但乐团的第一排非常突出,甚至突出喇叭的面板,这样的场深就可以算是非常成功;如果能再把最后一排拉远,那就如于莞柳先生说的「参考级」了。


有了场深之后,进一步地要求音场中(乐团中)各乐器的相关距离正确:譬如找找木管和中提琴的相关距离如何?打击乐器有没有往前延伸到小提琴的最后一线?木管组里的几样乐器是排成一列还是有前后之分?


在笔者的想法中层次感应该是来自平整的频率响应(应该从带宽那项技一个箭头指向层次感才对)。请观察(似乎是听察)距离远的人声和距离近的人声什么不同;塞住一只耳朵,用一只耳朵可以保证自己听到的是「mono」,然后判断一下音源的距离远近;仍然相当容易吧!即使是远的人大声吼、近的人小声讲话(只要还能听到),也同样能判断远近,表示这和声音整体的大小声无关,而是距离远的声音被空气衰减了某些频率(通常越高频越会衰减),而距离近的声音衰减量较少,使得我们的耳朵可以利用泛音结构、音色来判断发声体的距离。(编按:判断距离的远近应该还和声音到达耳膜的时间差有关)


假设录音没问题,那么唱片上应该记载了各种乐器的音色加上空间所造成的音色变化,如果我们的系统有一个平整的频率响应,应该可以复制出这些音色变化,于是可以享受到层次感。


有些人赞成把音响系统中的高频弄少一点;的确,那样可能会比较悦耳,但也可能使得乐团的第一排听起来像最后一排一样远,损失了场深。


如果有某一两个频率有条值呢?那可能音场中乐器排列会有错乱的感觉,这样就享受不到层次感了。


定位感

有了层次感后,定位感也应该小有成就了,不过层次感在大编制的音乐里似乎比较容易找到,而定位感则要找些小编制的来听;当然反过来找也可以,笔者只是说那样比较容易罢了。


弦乐四重奏是个很好的材料。现在我们不只是要听声音,还要找那些声音在音场的「出处」。如何?四把琴都出现了吗?它们之间的距离如何?每一把琴的大小又是怎样的呢?


听定位就好像用耳朵来「看」整个音场屏幕一样,如果录音录得不错,应该是每一个音符都可以在音场中找到位置才对。


定位感还有一项严厉的要求,那就是比例;也许刚开始找定位感时,几支琴煳成一片,只可稍微办别小提琴在左边,低音大提琴在右边;细调一阵后发现它们越来越苗条,苗条得只剩弦了!真可怜,这样似乎不太健康;再细调一阵才发现原来琴身的共鸣也可以有定位,这样琴的身体就出来了,恢复了正常的体态。只是若要让几支琴的身体肥瘦比例正确,可还要多努力才行!


人声也是个调定位的好材料;可以很容易地听出音响系统左右平衡的情形。如果左右不平衡(不只是音量不平衡,音域不平衡也算)歌者可能会站歪了,或者是有一边脸比较肿,说不定还会让人觉得不是面对着聆听者而唱,好像吐气吐不出来或吐歪了;这时可要好好反省左右声道那里出毛病了。


老实说这些线索还是对玩LP的人比较有用,可以据此调整唱头的循轨角度、抗滑等等参数;CD如果听起来歪一边怎么办?明宪兄说他的CD雷射头歪了有此情形,换了雷射头后药到病除,看来雷射头以后也要像唱头一样可调才行。


讲起来喇叭的摆设也决定了定位感的表现,不但喇叭的内倾角(Toein)非常需要多方尝试,连仰角也要注意。由于一般对于仰角的处理较为困难,似乎很少人提到这方面。选用适当的势材可以粗略地调整仰角,但通常换了垫材(诸如三角锥、木块、瓷杯……等等)后角度又变了,这使得聆听者很难拿捏得准到底是材质的影响还是角度的影响。


细节

在前面的表里,笔者特别在定位感下面加了一个活弧,说明定位感是在找音场中的解析力,而细节则是指音符的解析力了。在笔者的观念里,这细节应该是充满在整个音乐理的微小变化;然而有很多系统中充满了细节,却一点也感觉不到这种「变化」,好像每一个细节都不互相连贯似的,这可不是笔者想要的那种。


音场

请回想一下现场音乐会的情形,每一个乐手或是歌者都有些小动作,例如运弓的声音、翻谱、换气,这些声响虽然不是音乐中的一部份,但绝对不突兀;或许应该说,一个训练有素的音乐家不可以让这些动作发出唐突的声响;那为什么有些音响系统特别容易找到这些声响却找不到音乐呢?


这样说也许是太极端了,细节当然是愈多愈好,那有嫌多的道理,只是笔者认为追求细节应该以追求「音乐中的细节」为目标,而不是光追求细节,说不定前面表里的名词也要改改才好?


我急奢想要得到一个名词来分别这两种细节的不同……对了!自然!


自然似乎离我们还蛮远的,我们还是谈解析力吧!


解析力

一个真正有解折力的家庭影院音响系统,似乎是集合定位感和细节两项特质的,不但听到了,还可以找到它的位置!诸如音色上的波动、音量上的微小变动;往这方面发展才有可能到逵活生感的要求。


透明度

透明度可以说是所有音场中极致表现之集大成了,老实说我不应该在乎细节是否有音乐性,因为音乐性似乎不必是透明度的成份之一,只要Hi-Fi,透明度就应该有了,但音乐性的程度可就高多了,它应该放在最高层来探讨。


把家庭影院音响器材想象成一个窗子,有玻璃,玻璃可能还不太干净,有油,我们看到外面的景像是一片朦眬;慢慢地,我们擦玻璃,把油擦掉一些,这情况有了改善,但绝不是一下就非常干净,即使擦干净了,还是可以看出有玻璃,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把玻璃拿掉。


透明度可以到什么地步呢?笔者认为上乘的透明感可以表达歌者的身体厚度,木管组内各乐器的前后距离,甚至把各乐器表现得有血有肉,乐器和乐器之间的「空间」也毫不含煳,都「看」得到!


带宽

这个名词蛮值得讨论的,我觉得这绝不是光看规格上数据就算数了;当然数据也代表了某种重要性,但最重要的还是「听得到」!


老实说这项要求最重要的不在「r多」,而在「好」;因为人耳实在听不了多宽,但却对每一个环节都非常挑。扩大机的设计者可以很容易地运用负回授使带宽延伸到几百K:低频也可以做到5~10Hz,甚至连直流(OHz)都可以放大,但人们觉得低频真正好的机器却寥寥可数,真是奇怪!


动态&对比

这两样东西好像常放在一起,但又不太一样,所以我特别把它们分开,希望这样能清楚一点。


在我的想法里,动态是指绝对值,而对比是相对值;动态似乎只有大小之别,而对比才有好坏分别。


怎么说呢?


在外国的文章里,有时会提到「可以提供像现场那样庞大的音量」,我想,这是指动态;意思是某件器材可以发出那样的音量或是能量而不失真,这是很了不起的,但对比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;它似乎跟细节比较有关系,就好像一幅很好的水墨画,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浓澹深浅,而初学国画的就只能用黑色和白色了,一点变化都没有。


一致性

请再参照树枝图,读者也许会发现带宽,透明度以及动态和对比都指向一致性,而在前面却没有解释此三者到底是要到什么地步,那怎么知道如何往上发展?我想这三者是最容易发现,而又最难完美的;「发现」的意思是「知道它的存在」;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某种垫材有对比、有透明度,或是某种线带宽特佳,还是那一个真空管动态大;但它们真的是一种进步吗?这就要看有没有一致性了。


带宽也要有一致性?我觉得好的系统应该能展现出各频段一致的量感及一致的速度感;当然带宽是越宽越好,但如果不以一致性为追求目标,再宽也是白搭;如果频宽普通,但有非常好的平衡性,那听起来一定是非常舒服,倒是一般的音响迷都是先求带宽,再求一致,甚至不求;可能是一致性真的相当难吧!?


透明度呢?它也跟一致性有关,好像有的器材只在某一频段有透明度,其他频段则灰灰的,这就是缺乏一致性了,我们当然希望能得到全面的透明,但这似乎很难得到,于是我们努力调整、搭配,希望能扩大这透明的部份。


动态与对比的一致可就更累了,有没有听过衔接不良的超低音系统?很可能是中高频段和低音的对比不同,使得听起来非常奇怪,好像超低音总是慢半拍似的,这在一致性上又是不及格!


中性

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中性这种东西;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系统中性,那什么才是中性?


没关系,到此,我们已经是Hi-End了,不必太在乎谁是谁非,我们在追求的是一种艺术;但千万不要太早开始追求艺术,那样很可能会迷失方向;当我们什么都模过一点皮毛后,再来看看什么是中性。


中性绝不是毫无血色,也不是冷感症,在我想来,它应该是「忠实」,能传达录音现场当时麦克风摆设的情形,可以表现出工作人员的水平,可以听到厅堂的差别,可以……我要辞穷了……可以表现出种种的「不同」!


现场音乐

我实在没办法说什么是自然,什么又是音色,让我们来讨论现场的感觉吧!


现场就有自然的感觉,它让人觉得就该如此。对不起,我是以音响迷的眼光来看的,事实上它本来就这样自然,是我们的器材达不到这种地步,我也不知道要怎样才会有自然的系统,可能是某些器材才有的特殊魅力吧!一般说来真空管扩大机似乎比晶体机要自然些,LP比CD自然,最重要的是要常接触现场,那才是真正的自然!


音色也没什么好讲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音色!只要一步步追求音响性和音乐性,音色应该不至于离谱;但我也发现音色是最难沟通的,如果同好之间互相不喜欢对方的音色,绝对正常!


结论

这一套名词解释还有很多缺漏,有待加强,但起码可以有个依循的方向,看官也可以自己想出一套追求的步骤,这是不是又可以成为另一次思考练习?


别忘了要常常回顾以前追求过的项目,我们这儿是没有「不吃回头草」这种禁忌的,事实上我每次回顾以往,都会发现更多好东西,所谓温故而知新,正是如此!